中 文 VS 英 语
中文在构词,文字上有较大优势。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,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,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。中国的物理学 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,反之依然,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,则是对牛弹琴。
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? 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,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。就凭这2000个 字,大家可以读书、看报、搞科研。可在英文世界里,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,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,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 80000字。
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,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,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。但是,到了丘吉尔时代,他的单词量是三万 个,可是,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。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: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,不但差距范围很 大,而且,用这个标准来衡量,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,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。
下面简单的例子显示英文的笨:曾问系里的几个教授“长方体”如何用英文讲,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,接下来连问几个本地的 研究生,结果他们也不知道。着实大吃一惊!现在您知道么?反正不是Cube,Rectangular……。后来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该词。感叹,英文真 是笨人的语言,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。宇宙无穷,英文词汇无穷!词汇如“光幻觉”、“四环素”、“变阻器”、“碳酸钙”、“高血压”、“肾结 石”、“七边形”、“五面体”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。根本不可能象汉语那样触类旁通,不信?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。搞得连中国平民都非常容易词的如 “长方体”,他们也只有专家才会讲!
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!!!而且都那么自信;是啊,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“酒精绵球”“血压计”都不会讲。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对无知无奈!
可见我们专家在语言上就已经是多面手。
又比如pork这个词,在英语中代表猪肉,它和猪pig、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,如果把猪肉pork、羊肉 mutton、牛肉beef、猪油lard、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,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 毫无关联的新符号,而它们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,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!!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, 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发音两次;所以联体的词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,而分体的词,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。
屠夫,每天要用到“猪肉”这个词上千次,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,何乐不为?
现代英语为应付不断涌现的新思想、新科技、新概念,不断地造词。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、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,例如火箭(ROCKET),计算机 (COMPUTER)等,可汉语则无须,不就是用“火”驱动的“箭”么,会“计算”的“机”么!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,不能靠组词,原因是“太长”了。如火 箭将成为“FIRE-RIVEN-ARROW”,计算机将成为“COMPUTAIONAL-MACHINE”等。人的视角有限,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 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。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,就越长、越难记。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:如WTO、FBI、IBM、UFO等等,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、难以理 解。在这方面,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。
而汉语则相对稳定,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。英文就难了,太不稳定。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,更不用说读 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。学GRE的时候,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世纪初的新词,如“Gargantuan”取自拉伯雷的小说。这也不 奇怪,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。